熱烈祝賀煙臺愛爾眼科醫院籃球隊獲煙臺市第二屆“三為”杯籃球賽“積極進取獎”!
- 2025-08-04
在兒童青少年的近視防控“工具箱”里,離焦鏡憑借經濟、便捷的優勢,成為不少家長的優選。
不過,在臨床中卻常出現這樣的困惑:明明都戴離焦鏡,有的孩子一年近視只漲25度,有的卻能漲100、200度。同樣是離焦鏡,為何效果會差這么多?
離焦鏡:小小鏡片為何能延緩近視發展
如果將我們的眼睛比作一臺精密的“相機”,視網膜就是“底片”,而眼軸長度決定了“對焦”是否準確——眼軸越長,近視度數越高。
普通單光眼鏡只能讓中心視力清晰,但會讓視網膜周邊的影像落在視網膜后方(即“周邊遠視性離焦”),這種“模糊信號”會促使眼軸不斷變長,導致近視加深。
離焦鏡的核心智慧,在于“反向調節”。
通過特殊光學設計(如微透鏡技術),讓中心影像清晰落在視網膜上,同時讓周邊影像落在視網膜前方(即“周邊近視性離焦”)。這種設計能向眼睛傳遞“不需要變長”的信號,從而減緩眼軸增長,達到延緩近視發展的目的。
那么問題來了,為什么都戴離焦鏡,孩子之間的控制效果會有差別?我們接著往下看↓↓↓
貨不對板:你買的“離焦鏡”可能不合格
“醫生,我們配的離焦鏡,一年漲了150度!”日常門診中,這樣的抱怨并不少見。當醫生檢測眼鏡時,常發現一個扎心的事實:孩子配戴的離焦鏡達不到近視防控所需要的設計和加工標準,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離焦鏡,只是普通單光鏡。
究其原因,是有些商家為了低價吸引顧客,用普通單光鏡冒充離焦鏡,甚至偽造“離焦”概念。結果,家長拿著醫院的驗光單去非正規機構“撿便宜”,看似省了錢,卻讓孩子錯過了最佳防控時機。
配戴時長:每天沒戴夠12小時,效果打折扣
“度數低,上課戴戴就行,平時不用戴”——這是很多家長的誤區。
然而,離焦鏡的應用效果有“時間劑量依賴性”,即每天戴的時間越久,效果越好。煙臺愛爾眼科建議,孩子每天配戴時長最好不低于12小時。
適配不良:眼鏡“歪歪扭扭”,信號會“跑偏”
離焦鏡的特殊設計,對“貼合度”要求較高。鏡框太大或太小、瞳高瞳距測量不準、加工時鏡片偏移,都會導致離焦信號“錯位”——結果,本該落在視網膜周邊的影像,可能跑到了錯誤的位置,自然無法控制眼軸增長。
所以,合格的離焦鏡,必須“服帖”——如不歪頭、不滑鼻,戴上后鏡片中心剛好對準瞳孔。如果孩子總說“眼鏡往下滑”“看東西要瞇眼”,有可能是眼鏡的適配性出了問題,需及時調整。
個體差異:沒有“萬能神鏡”,需個性化調整
即便前面都做到,仍有少數孩子效果不佳,這是因為近視防控存在個體差異。
有的孩子對離焦信號敏感,有的則更適合角膜塑形鏡。這就像吃藥,同一種藥對不同的人來說,效果也不同,需要醫生根據眼軸增長速度、角膜形態等指標及時調整方案。
亂象叢生:警惕這些“近視陷阱”
其實,離焦鏡效果差異的背后,還隱藏著更為嚴重的行業亂象。
比如,一些不良商家抓住家長“焦慮心理”,打著“治愈近視”“降低度數” 的旗號,卻推銷來路不明的鏡片,實則毫無科學依據;部分機構用簡陋設備驗光,隨便填個度數就配鏡,連瞳距都測不準;更有甚者,通過網絡銷售假冒偽劣的離焦鏡……
這些亂象的根源,在于“不正規”:非正規機構缺乏專業設備和醫師,非正規來源的產品沒有質量保障,非正規驗配流程無視個體差異。
守護孩子視力:從“三正規”開始
對此,愛爾眼科聯合社會多方力量,于今年6月共同發起“規范近視防控聯合倡議”——選擇正規機構,確保驗配由專業眼科醫師操作;堅持正規來源,所有鏡片、器械均來自合法渠道,可追溯;采用正規產品,只使用經過臨床驗證的防控手段,質量有保障。
愛爾眼科聯合多家單位和行業機構,共同發起“規范近視防控聯合倡議”。
煙臺愛爾眼科提醒,孩子的視力沒有“試錯機會”。與其被低價、虛假宣傳誘惑,不如選擇有資質的、專業的眼科醫療機構。只有每一步都“正規”,才能讓離焦鏡真正發揮作用,為孩子的清晰未來保駕護航。